再来看一下王羲之《丧乱帖》与王献之《廿九日帖》的两个“顿”字:
左:王羲之丧乱帖之“顿”字
右:王献之廿九日帖之“顿”字之“顿”字
“大王”的左部短横与竖画起笔切入的截面铺毫方锐的效果惊心动魄,右部折肩动作幅度很小,稍稍蓄力后一拓直下,线型简洁之极。而“小王”的用笔则无论是切入还是切折,均不具备大王的巨大爆发力。
与《龙门二十品》切笔大刀阔斧的一味粗犷狠厉相比,王羲之运用切笔于峻拔表象下总有一种柔厚之气调和其间,方刚中寓圆融,方圆之间意味良多,刚健笃实的气象与悠游不迫的风致完美地汇合,《得示帖》的“明”字就是这样的范例。
唐人欧阳询行书学“大王”切笔最得法度,很精到地把握了直截简峻的行笔节奏,于骨力雄强方面也逊色无多。惜乎刚有余而柔不足,还是没有能力企及王书刚柔相 济、阴阳和合的审美极则,如《卜商帖》。(未完待续)
欧阳询《卜商帖》纵25.2厘米,横16.5厘米;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原文来源:《王羲之行书笔法》(原载:《书画世界》2011)
作者介绍:杜萌若(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书法学博士)
内容仅供书友学习参考,请勿作他用。各号转载务必注明原作信息及来源!
【王羲之行书笔法公开课】
01、 王羲之“骨法用笔”,谁与争锋?
二王帖学,推荐用笔
|山松|
仿宋代诸葛笔制式小狼毫
▼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即可购买 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