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GlobalMD 全球医生组织
真笑依赖眼轮匝肌无意识收缩,由边缘系统触发;假笑仅有嘴角动作。大脑天生能识别差异,假笑虽具社交功能,但持续使用易致身心损耗。AI难以模拟眼周真实收缩。关注详情。
阅读文摘
究竟是什么让笑容显得真诚或虚假呢?答案在于面部解剖学、神经学和情感真实性的惊人结合。从解剖学角度来说,微笑至少分为两种:杜兴式微笑,即真笑,反映出真正的快乐;非杜兴式微笑,即假笑,更具社交性或策略性。
真笑与假笑的差异源于解剖与神经机制:真笑需眼轮匝肌与嘴角肌肉协同激活;假笑仅调动嘴角肌肉,眼周无收缩,呈现机械感;真笑由边缘系统无意识触发,反映真实愉悦;假笑受大脑皮质有意识控制,服务于社交策略。
人类梭状回与颞上沟天生能辨析微笑真实性,10个月婴儿已具备;进化意义在于评估可信度与避免欺骗。在现代生活中,我们对面部表情的细微差别的敏感度依然至关重要。政客、客服人员和公众人物常常依靠社交微笑来应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期望。
假笑不一定是恶意的。事实上,它们发挥着重要的社交功能:缓和尴尬的互动、表达礼貌、化解冲突以及表示尊重,但持续“情绪劳动”易引发压力、倦怠及心血管负担。
AI难以仿真的核心在于无法复制眼轮匝肌的自发微收缩。眼周肌肉收缩是判断真诚微笑的黄金标准,因神经机制决定其无法自主伪造。
所以下次你试图解读某人的表情时,不要只看嘴巴,而是观察眼睛,因为眼轮匝肌很少会说谎!
原标题:《你知道如何辨别一个人是真笑或假笑,或皮笑肉不笑?》
阅读原文